刑事及保安處處長區志光和行動處處長鄧炳強於七月二十六日主持記者會,回顧二〇一七年上半年的罪案情況及警務工作。今年首六個月,香港的治安情況繼續改善,整體罪案數字較二〇一六年同期下跌百分之四點二。
區志光在記者會上表示,今年上半年的整體罪案有二萬八千三百零九宗,較去年同期減少一千二百三十三宗。以上半年計整體罪案數字是一九七九年後的新低。
強姦、非禮、詐騙及偷車案
暴力罪案方面,二〇一七年首六個月共錄得四千五百零三宗,較去年同期下跌百分之八點九。錄得上升的主要罪案包括強姦、非禮、詐騙及偷車。
二〇一七年首六個月強姦案有三十二宗,較去年同期增加兩宗。當中二十八宗的受害人均認識疑犯,而涉及十六歲以下受害人的案件有八宗。二十九宗強姦案被偵破,破案率超過九成。
非禮方面,今年首六個月共錄得五百一十八宗,增加三十三宗,破案率接近八成。當中涉及網上交友而引發的有十宗,較去年同期上升百分之六十七。
警方十分重視風化案,會繼續加強巡邏,並透過宣傳教育,提升市民,特別是青少年的自我保護意識。
今年上半年錄得三千五百六十一宗詐騙案,比去年同期增加一百九十三宗。升幅由涉及網上買賣的騙案帶動,此類案件有一千零七十六宗,上升百分之三十四點八,涉及損失約一千六百萬港元。
街頭騙案有死灰復燃跡象,今年上半年有五十四宗,涉及金額合共五百八十萬,較去年同期分別上升五倍及超過六倍。七成的街頭騙案涉及祈福黨。
電話騙案在二〇一七年首六個月亦回升,有四百四十三宗,較去年同期增加三十三宗,損失金額為一億四千七百二十五萬港元,上升百分之三十七點六。「假冒官員」仍然是最主要的手法,上半年有二百九十三宗,較去年同期上升百分之六十六點五。超過六成「假冒官員」騙案的受害人為三十歲或以下人士,超過三成受害人為內地來港留學、工作及探親的人士。
有見及此,警方於本年五月舉辦「預防電騙宣傳週」,邀請知名藝人擔任預防電話騙案大使,以及在港鐵、巴士、公共屋邨等地方播放新一輪的防電騙宣傳短片。此外,警方將為多間大專院校的學生,特別是留學生舉辦防騙專題講座。
區志光補充:「為了全面統籌警隊資源,以加強打擊詐騙案的力度及提高市民的防騙意識,商業罪案調查科成立『反詐騙協調中心』,並設立二十四小時運作的『防騙易一八二二二』電話熱線方便市民查詢。警方會密切留意中心的運作及成效,不時作出檢討及調校,務求有效遏止詐騙案件上升的趨勢。」
偷車案方面,二〇一七年首六個月共錄得二百六十二架失車,較去年同期增加八十架,升幅主要由電單車被盜所帶動。
劫案、兇殺和爆竊案
多項罪案類別都錄得下跌,包括劫案、兇殺、爆竊、嚴重毒品罪行及科技罪案等。
二〇一七年首六個月錄得九十宗劫案,較去年同期減少五十宗;期內沒有涉及真槍的劫案。
兇殺案方面,今年上半年錄得十一宗兇殺案,較去年同期減少四宗,十宗案件已偵破。大部分案件與男女感情、家庭問題、土地業權糾紛、鄰里衝突及其他不同原因引致的爭執有關。
爆竊案錄得九百七十八宗,較去年同期減少二百二十八宗,下跌百分之十八點九。
嚴重毒品罪行及科技罪案
本年上半年的嚴重毒品案有八百三十六宗(下跌百分之四);期內警方偵破多宗販運毒品案件,包括搗破兩個大型大麻種植場。雖然青少年涉及嚴重毒品案件的被捕人數持續下跌至一百一十八人(下跌百分之三十二點六),警方仍然會加強宣傳及執法,特別是於暑假期間加強行動力度。
科技罪案亦錄得下跌,二〇一七年首六個月錄得二千七百四十三宗(下跌百分之七點二),跌幅主要來自「裸聊」勒索案。
然而,「網上情緣」騙案有所回升,今年上半年共錄得七十八宗,增加三十一宗,上升百分之六十六,損失金額約三千六百萬元。
今年六月二十一日,網絡安全及科技罪案調查科與三間知名防毒軟件公司及多間公共服務機構及大學合作,展開為期一年的「網絡安全運動」,希望透過這運動,包括由防毒軟件公司提供免費掃毒工具供市民下載、推廣網絡安全防禦法,以及在學校及公私營機構舉辦網絡安全講座等,提升市民的網絡安全意識。
三合會罪案、家庭暴力案件及青少年罪行
區志光在記者會上亦簡報了其他數項較受關注的罪案情況。
二〇一七年首六個月共錄得八百五十宗三合會罪案(下跌百分之六點一),佔整體罪案約百分之三,主要涉及傷人及嚴重毆打、嚴重毒品罪行,以及非法會社罪行。
在今年首六個月,家庭暴力刑事案件有七百零三宗(下跌百分之三點四);而性質較輕微、不涉及暴力的家庭事件則有五千三百五十三宗(下跌百分之二點七)。
區志光說:「二〇一七年上半年的整體治安情況持續改善。傳統受關注的罪案,例如行劫、嚴重毒品罪行及爆竊案等均見減少,警方會繼續採取有效的預防及打擊措施,包括加強巡邏及情報主導的執法行動。」
「要遏止電話騙案、電郵騙案及社交媒體騙案等最有效的方法仍然是預防。警方會繼續密切監察最新犯案手法及趨勢,適時向市民作出防罪呼籲,亦請市民提高警惕,有疑問時可致電警方的熱線查詢,請市民緊記:『防止騙案易.一八二二二』。」
踏入暑假,也是大量畢業生的求職季節,警方提醒市民,特別是青少年,在求職時,應保持警覺。
區志光向年青人作出忠告:「不要為眼前報酬以身試法,特別是代人攜帶可疑或違法物品;不要借出銀行戶口或替他人開銀行戶口;不要輕易與人或替人簽下合約;及不要為了聲稱高回報的工作機會而預付金錢。」
「現實世界並無不勞而獲或少勞多獲的工作,反而有不少騙徒一直在找尋獵物。警方希望年輕人求職時,不要過於心急,要『停一停,諗一諗』,小心受騙。而更加重要的是,切勿被不法之徒引誘參與犯罪,否則損失的不單是金錢,更可能抱憾終生。遇有可疑情況,應與家人商量,有需要時,請盡快報警。」
密切監察恐怖主義
在記者會上,鄧炳強表示警隊一直密切監察在世界各地所發生的恐怖主義事件,並會時刻保持高度警覺,因應當前的威脅評估,作出適時調配及戒備。
鄧炳強指近年全球恐怖主義活動頻繁,手法漸趨多變。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城市、金融中心、交通及通訊樞紐,同樣面對全球恐怖主義的威脅。
警隊的反恐策略主要有四方面,包括:預防、準備、應變及復原。
在預防方面,警方與內地及海外的執法及情報機關保持緊密聯繫,交換情報及評估威脅,並加強邊界的反偷渡行動及各口岸的監控,防範恐怖分子進入香港。警方同時調派人員包括反恐特勤隊作高姿態的軍裝巡邏。警隊的「重要基礎設施保安協調中心」提升重要基礎設施之自我保護及復原能力。此外,警方亦加強公眾教育,提高市民對恐怖主義襲擊及重大事件的警覺性。
準備方面,警方定期進行訓練和跨機構演習,以操練和加強反恐單位與各有關部門的應變計劃,及對緊急情況做好準備。在二〇一七年首六個月,警方共進行九次反恐演習。
應變方面,當遇有恐襲發生時,前線人員會即時介入;其他專責部隊亦會提供專業支援和展開調查。
最後在復原方面,警方會與相關的部門在恐襲發生後盡快控制局面,以減少人命傷亡和對社會造成不必要的影響,令社會秩序迅速回復正常。
他強調:「目前沒有具體情報顯示香港會受到襲擊;香港的整體恐怖活動威脅程度維持『中等』。」
提高道路安全
有關道路安全方面,二〇一七年上半年共錄得七千六百五十七宗交通意外,較去年同期下跌百分之五。當中致命交通意外有五十七宗,死亡人數為五十九人,包括三十四名行人。
「司機不專注駕駛」為交通意外的主要成因,有二千一百五十七宗,佔整體交通意外宗數的百分之二十八,當中接近百分之四十涉及職業司機。
鄧炳強說:「為了改變道路使用者引致交通意外的不當行為,警方會繼續根據『重點交通執法項目』採取嚴厲的執法行動;警方有需要持續加強執法力度,特別針對在交通黑點的違例事項。」
二〇一七年上半年,警方就違例泊車在全港發出超過八十三萬張告票,比去年同期增加百分之十四。
處理公眾活動及推動社群參與
今年上半年,警方共處理五千八百六十六宗公眾活動,較去年同期上升二百六十四宗;因公眾活動衝突而被捕的人數大幅度下降至四十人,去年同期為一百零六人。
大部分公眾活動均在和平有序的情況下進行,鄧炳強說:「相信其原因在於警方進一步主動與主辦者加強溝通及透明度,使到參與活動的人士明白警方行動安排的原因及目的,從而互相配合及協調,使示威活動能順利進行。」
有關推動社群參與方面,警方繼續積極善用及發展網絡及社交媒體,進一步與社會各界保持緊密互動。香港警隊Facebook專頁除了發布警務工作的資訊外,遇有突發狀況或事故時,亦發揮重要的作用,讓市民能掌握第一手準確的資訊及情況。
另外,「少年警訊永久活動中心暨青少年綜合訓練營」預計於本年第三季正式開幕,警隊希望透過訓練營,可以更有效讓青少年學習及發展領導才能及管理技巧,並增進體能、科技應用及認識警務工作等。
他總結說:「警方於二〇一七年上半年在防罪、滅罪、道路安全及維持公共秩序方面的工作,因得到廣大市民的支持,整體來說都有正面的成果。」
《警聲》編輯委員會
警察公共關係科總警司(主席) | 霍樂生 |
署理港島總區訓練及職員關係主任 | 祭雅敏 |
署理東九龍總區訓練及職員關係主任 | 劉嘉城 |
新界南總區訓練及職員關係主任 | 方可盈 |
新界北總區訓練及職員關係主任 | 何月恒 |
水警總區行政部總督察 | 張日東 |
署理人事部總督察 | 施芍華 |
署理警察學院總督察 | 張琳欣 |
刑事總部總督察 | 侯禮文 |
員佐級協會代表 | 龐植輝 |
總務及發展組行政主任 | 張嘉惠 |
編輯部 |
|
編輯: | 蕭潁妍(2860-6171) |
記者: | 鍾智康(2860-6172) 何淑嫻(2860-6173) |
攝影: | 阮小芹(2860-6174) 林雨燊(2860-6175) |
傳真: | 2200-4309 |
地址: | 香港灣仔軍器廠街一號 警察總部警政大樓十樓 |
警隊網頁網址: | www.info.gov.hk/police/offbeat |
電子郵件地址: | sio-off-beat-pprb@police.gov.hk |
下期截稿日期: | 二〇一七年八月十一日 |
香港警務處警察公共關係科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