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及保安处处长区志光和行动处处长邓炳强于七月二十六日主持记者会,回顾二〇一七年上半年的罪案情况及警务工作。今年首六个月,香港的治安情况继续改善,整体罪案数字较二〇一六年同期下跌百分之四点二。
区志光在记者会上表示,今年上半年的整体罪案有二万八千三百零九宗,较去年同期减少一千二百三十三宗。以上半年计整体罪案数字是一九七九年后的新低。
强奸、非礼、诈骗及偷车案
暴力罪案方面,二〇一七年首六个月共录得四千五百零三宗,较去年同期下跌百分之八点九。录得上升的主要罪案包括强奸、非礼、诈骗及偷车。
二〇一七年首六个月强奸案有三十二宗,较去年同期增加两宗。当中二十八宗的受害人均认识疑犯,而涉及十六岁以下受害人的案件有八宗。二十九宗强奸案被侦破,破案率超过九成。
非礼方面,今年首六个月共录得五百一十八宗,增加三十三宗,破案率接近八成。当中涉及网上交友而引发的有十宗,较去年同期上升百分之六十七。
警方十分重视风化案,会继续加强巡逻,并透过宣传教育,提升市民,特别是青少年的自我保护意识。
今年上半年录得三千五百六十一宗诈骗案,比去年同期增加一百九十三宗。升幅由涉及网上买卖的骗案带动,此类案件有一千零七十六宗,上升百分之三十四点八,涉及损失约一千六百万港元。
街头骗案有死灰复燃迹象,今年上半年有五十四宗,涉及金额合共五百八十万,较去年同期分别上升五倍及超过六倍。七成的街头骗案涉及祈福党。
电话骗案在二〇一七年首六个月亦回升,有四百四十三宗,较去年同期增加三十三宗,损失金额为一亿四千七百二十五万港元,上升百分之三十七点六。「假冒官员」仍然是最主要的手法,上半年有二百九十三宗,较去年同期上升百分之六十六点五。超过六成「假冒官员」骗案的受害人为三十岁或以下人士,超过三成受害人为内地来港留学、工作及探亲的人士。
有见及此,警方于本年五月举办「预防电骗宣传周」,邀请知名艺人担任预防电话骗案大使,以及在港铁、巴士、公共屋邨等地方播放新一轮的防电骗宣传短片。此外,警方将为多间大专院校的学生,特别是留学生举办防骗专题讲座。
区志光补充:「为了全面统筹警队资源,以加强打击诈骗案的力度及提高市民的防骗意识,商业罪案调查科成立『反诈骗协调中心』,并设立二十四小时运作的『防骗易一八二二二』电话热线方便市民查询。警方会密切留意中心的运作及成效,不时作出检讨及调校,务求有效遏止诈骗案件上升的趋势。」
偷车案方面,二〇一七年首六个月共录得二百六十二架失车,较去年同期增加八十架,升幅主要由电单车被盗所带动。
劫案、凶杀和爆窃案
多项罪案类别都录得下跌,包括劫案、凶杀、爆窃、严重毒品罪行及科技罪案等。
二〇一七年首六个月录得九十宗劫案,较去年同期减少五十宗;期内没有涉及真枪的劫案。
凶杀案方面,今年上半年录得十一宗凶杀案,较去年同期减少四宗,十宗案件已侦破。大部分案件与男女感情、家庭问题、土地业权纠纷、邻里冲突及其他不同原因引致的争执有关。
爆窃案录得九百七十八宗,较去年同期减少二百二十八宗,下跌百分之十八点九。
严重毒品罪行及科技罪案
本年上半年的严重毒品案有八百三十六宗(下跌百分之四);期内警方侦破多宗贩运毒品案件,包括捣破两个大型大麻种植场。虽然青少年涉及严重毒品案件的被捕人数持续下跌至一百一十八人(下跌百分之三十二点六),警方仍然会加强宣传及执法,特别是于暑假期间加强行动力度。
科技罪案亦录得下跌,二〇一七年首六个月录得二千七百四十三宗(下跌百分之七点二),跌幅主要来自「裸聊」勒索案。
然而,「网上情缘」骗案有所回升,今年上半年共录得七十八宗,增加三十一宗,上升百分之六十六,损失金额约三千六百万元。
今年六月二十一日,网络安全及科技罪案调查科与三间知名防毒软件公司及多间公共服务机构及大学合作,展开为期一年的「网络安全运动」,希望透过这运动,包括由防毒软件公司提供免费扫毒工具供市民下载、推广网络安全防御法,以及在学校及公私营机构举办网络安全讲座等,提升市民的网络安全意识。
三合会罪案、家庭暴力案件及青少年罪行
区志光在记者会上亦简报了其他数项较受关注的罪案情况。
二〇一七年首六个月共录得八百五十宗三合会罪案(下跌百分之六点一),占整体罪案约百分之三,主要涉及伤人及严重殴打、严重毒品罪行,以及非法会社罪行。
在今年首六个月,家庭暴力刑事案件有七百零三宗(下跌百分之三点四);而性质较轻微、不涉及暴力的家庭事件则有五千三百五十三宗(下跌百分之二点七)。
区志光说:「二〇一七年上半年的整体治安情况持续改善。传统受关注的罪案,例如行劫、严重毒品罪行及爆窃案等均见减少,警方会继续采取有效的预防及打击措施,包括加强巡逻及情报主导的执法行动。」
「要遏止电话骗案、电邮骗案及社交媒体骗案等最有效的方法仍然是预防。警方会继续密切监察最新犯案手法及趋势,适时向市民作出防罪呼吁,亦请市民提高警惕,有疑问时可致电警方的热线查询,请市民紧记:『防止骗案易.一八二二二』。」
踏入暑假,也是大量毕业生的求职季节,警方提醒市民,特别是青少年,在求职时,应保持警觉。
区志光向年青人作出忠告:「不要为眼前报酬以身试法,特别是代人携带可疑或违法物品;不要借出银行户口或替他人开银行户口;不要轻易与人或替人签下合约;及不要为了声称高回报的工作机会而预付金钱。」
「现实世界并无不劳而获或少劳多获的工作,反而有不少骗徒一直在找寻猎物。警方希望年轻人求职时,不要过于心急,要『停一停,谂一谂』,小心受骗。而更加重要的是,切勿被不法之徒引诱参与犯罪,否则损失的不单是金钱,更可能抱憾终生。遇有可疑情况,应与家人商量,有需要时,请尽快报警。」
密切监察恐怖主义
在记者会上,邓炳强表示警队一直密切监察在世界各地所发生的恐怖主义事件,并会时刻保持高度警觉,因应当前的威胁评估,作出适时调配及戒备。
邓炳强指近年全球恐怖主义活动频繁,手法渐趋多变。香港作为一个国际城市、金融中心、交通及通讯枢纽,同样面对全球恐怖主义的威胁。
警队的反恐策略主要有四方面,包括:预防、准备、应变及复原。
在预防方面,警方与内地及海外的执法及情报机关保持紧密联系,交换情报及评估威胁,并加强边界的反偷渡行动及各口岸的监控,防范恐怖分子进入香港。警方同时调派人员包括反恐特勤队作高姿态的军装巡逻。警队的「重要基础设施保安协调中心」提升重要基础设施之自我保护及复原能力。此外,警方亦加强公众教育,提高市民对恐怖主义袭击及重大事件的警觉性。
准备方面,警方定期进行训练和跨机构演习,以操练和加强反恐单位与各有关部门的应变计划,及对紧急情况做好准备。在二〇一七年首六个月,警方共进行九次反恐演习。
应变方面,当遇有恐袭发生时,前线人员会即时介入;其他专责部队亦会提供专业支援和展开调查。
最后在复原方面,警方会与相关的部门在恐袭发生后尽快控制局面,以减少人命伤亡和对社会造成不必要的影响,令社会秩序迅速回复正常。
他强调:「目前没有具体情报显示香港会受到袭击;香港的整体恐怖活动威胁程度维持『中等』。」
提高道路安全
有关道路安全方面,二〇一七年上半年共录得七千六百五十七宗交通意外,较去年同期下跌百分之五。当中致命交通意外有五十七宗,死亡人数为五十九人,包括三十四名行人。
「司机不专注驾驶」为交通意外的主要成因,有二千一百五十七宗,占整体交通意外宗数的百分之二十八,当中接近百分之四十涉及职业司机。
邓炳强说:「为了改变道路使用者引致交通意外的不当行为,警方会继续根据『重点交通执法项目』采取严厉的执法行动;警方有需要持续加强执法力度,特别针对在交通黑点的违例事项。」
二〇一七年上半年,警方就违例泊车在全港发出超过八十三万张告票,比去年同期增加百分之十四。
处理公众活动及推动社群参与
今年上半年,警方共处理五千八百六十六宗公众活动,较去年同期上升二百六十四宗;因公众活动冲突而被捕的人数大幅度下降至四十人,去年同期为一百零六人。
大部分公众活动均在和平有序的情况下进行,邓炳强说:「相信其原因在于警方进一步主动与主办者加强沟通及透明度,使到参与活动的人士明白警方行动安排的原因及目的,从而互相配合及协调,使示威活动能顺利进行。」
有关推动社群参与方面,警方继续积极善用及发展网络及社交媒体,进一步与社会各界保持紧密互动。香港警队Facebook专页除了发布警务工作的资讯外,遇有突发状况或事故时,亦发挥重要的作用,让市民能掌握第一手准确的资讯及情况。
另外,「少年警讯永久活动中心暨青少年综合训练营」预计于本年第三季正式开幕,警队希望透过训练营,可以更有效让青少年学习及发展领导才能及管理技巧,并增进体能、科技应用及认识警务工作等。
他总结说:「警方于二〇一七年上半年在防罪、灭罪、道路安全及维持公共秩序方面的工作,因得到广大市民的支持,整体来说都有正面的成果。」
《警声》编辑委员会
警察公共关系科总警司(主席) | 霍乐生 |
署理港岛总区训练及职员关系主任 | 祭雅敏 |
署理东九龙总区训练及职员关系主任 | 刘嘉城 |
新界南总区训练及职员关系主任 | 方可盈 |
新界北总区训练及职员关系主任 | 何月恒 |
水警总区行政部总督察 | 张日东 |
署理人事部总督察 | 施芍华 |
署理警察学院总督察 | 张琳欣 |
刑事总部总督察 | 侯礼文 |
员佐级协会代表 | 庞植辉 |
总务及发展组行政主任 | 张嘉惠 |
编辑部 |
|
编辑: | 萧颍妍(2860-6171) |
记者: | 钟智康(2860-6172) 何淑娴(2860-6173) |
摄影: | 阮小芹(2860-6174) 林雨燊(2860-6175) |
传真: | 2200-4309 |
地址: | 香港湾仔军器厂街一号 警察总部警政大楼十楼 |
警队网页网址: | www.info.gov.hk/police/offbeat |
电子邮件地址: | sio-off-beat-pprb@police.gov.hk |
下期截稿日期: | 二〇一七年八月十一日 |
香港警务处警察公共关系科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