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警活字典 |
||
高級督察羅興國與海結下不解緣,生命中片片回憶也與海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他在漁船上出生、成長,在漁民子女學校受教育,及至工作也當上水警。 羅興國在警隊服務了近三十五年,自一九六八年起,親身經歷了水警總區許多大大小小的轉變,被同僚冠以「水警活字典」的稱號。 在一九六八年,年僅十八歲的羅興國加入警隊當警員,自此在水警服務至今。羅興國接受《警聲》訪問時,解釋這個稱號的來源。他說:「可能因為我對於水警的歷史及發展均十分感興趣,而很多人都喜歡與我傾談,樂於與我分享在水警的特別經歷。因此,同事便給予我這個稱號吧!」 回想起一九六○年代,羅興國指當時大部份水警輪機員均是由海事處人員擔任,他們憑著對輪機的認識轉職至水警。羅興國便是第一位接受正式警察訓練而獲晉升的水警,他分別於一九七五年及一九八○年擢升至警長及警署警長。他在警署警長崗位服務五年後再度晉升為督察。 羅興國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水上人,父母均是漁民,自幼在香港仔避風塘的住家艇上長大。可能由於這個緣故,羅興國對各種漁船瞭如指掌,面對大風浪甚至惡劣天氣時亦從不暈船浪。 羅興國加入警隊可謂受到同任職水警的哥哥影響。他坦言,加入警隊之初,只視水警為一份工作而已,從沒有想過會在此服務三十五個年頭。他說:「年少時,我立志當教師,作育英才。當我在小學就讀時,便覺得老師這個職業十分好,能把知識傳授予下一代。」 水警訓練學校扶掖後進 羅興國夢想成真,現於水警訓練學校內教導學員不同的課題,包括水警的歷史及工作,以至海上遇難求生技能。至今,他已教導了逾千名水警。 回憶起兩年前上課時的一段小插曲亦令他不禁發笑。他說:「我在課堂上問有那些學生已擁有中七學歷。當時,沒有人舉手示意。我心想,難道我應該問有那些人已是中五畢業才對。同樣,班房內沒有半點反應。及後,一位同學說:『Sir,我們均是大學畢業生!』」 與昔日的水警學生比較,羅興國指出,現今於學堂受訓完畢的警員教育水平較高,唯獨經驗須假以時日累積。 警輪一號上工作 羅興國在警輪一號上的繁忙工作亦為他留下了不少難以忘懷的回憶。在八○年代,他與其他人員一樣,傾盡全力堵截非法入境者、越南難民及走私物品。當時,他便曾於一天內截獲五百名人蛇。 至今,他還記得在八○年代初期,數以千計的內地人士乘漁船闖進本港水域,使他與同僚在警輪一號指揮船上工作了整整一周。 他說:「我與同事在大廟灣附近抖擻精神,以免船民登岸。當時,人手非常緊張,而增援人員亦不熟習於海上工作。因此,我日以繼夜工作,整個星期都沒有返家休息。」 清理腐屍 服務警隊多年,無論他如何努力,他也忘不了在一九六○年代末期清理腐屍的沉痛經驗。在最不幸的一天,他需要清理三具屍體。 「一天傍晚時分,我的上司跟我在澳貝堂發現了一具沖到岸上的腐屍。我們當時只有兩個選擇,一是合力清理屍體,一是留在那裡等候援助。最後,我們決定合力搬走屍體。當我把屍體抬起時,我心覺奇怪,為何那麼輕呢?我回頭一看,才發現其中一隻手臂斷了。對於一個還不到二十歲的年青人來說,我很難接受眼前的一切,我真的想流淚。」 儘管天文台發出十號颱風訊號,羅興國也在警輪上全天候工作,緊守崗位。在最危險的一次,警輪一號上的兩條纜也被吹斷,船員均要穿上救生衣作預防。 在一九七○年代,他目睹水龍捲如何肆虐糧船灣。「我當時還是一名警員,忽然間海面一片嘈雜聲,漁船被大浪吞噬沉沒。我們十分不開心,因為無論我們怎樣盡力搶救,有些人亦在事件中失去了寶貴的生命。」 羅興國說,他在警輪一號駐守時,便目睹過高二十呎的巨浪。他說:「我面對巨浪不會驚慌,大風大浪並不常見。最危險的是當你面對巨浪時,不懂得如何反應。最重要的是你要清楚了解自己的船隻,知道船隻能否經得起風浪,因為有些船隻設計上難抵擋大浪。」 導航設施改進 羅興國指出,警隊的救援設施在過去三十年大幅改善。新警輪以鋁合金製成,備有先進的通訊設備及衛星定位系統。 「相對而言,昔日的舊警輪以木製造,時速只有十海浬,而雷達的準確度更隨時受壞天氣的影響。過往,航海很大程度上依賴個別人員的經驗。」 在水警服務期間,他最同情的是漁民生活的苦況。「過往,漁民的生活十分困難,甚至沒有金錢續船牌。最慘的是,當中有不少漁民是不識字的,又怎能通過技術證書考試。」 「有一次,在一九七○年代,我和隊員在香港仔對開發現有一對夫婦出海作業,一家五口在船上,但船牌已過期三年。我們需要執行職務,拘捕該名男子。該對夫婦因為沒有五百元繳付保釋金,丈夫需在警署拘留一晚。我與同事均十分同情他們,籌措了二十元予他們購買日用品。」 他補充說:「雖然我十分同情他們的苦況,但我是執法者,不可以代表法官,更不可以私自釋放他們。」 他總結時說:「工作了那麼多年,我發覺工作十分有意義,亦在水警協助成立了試航及維修組。在不同的崗位服務後,我仍十分喜歡在水警訓練學校執教的日子,教學使我獲得很大的滿足感。」
羅興國在水警服務了近三十五年,被同僚冠以「水警活字典」的稱號。
|
||
<<返回新聞>> <<返回頁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