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 帝

1 張相片

關羽字雲長,一字長生,東漢末河東解縣(今山西省臨晉縣西南)人。

據陳壽《三國志》的記載,關羽「美鬚髯」,為人忠勇,重信義,與張飛佐劉備成大業。曹操曾以漢室名義封之為漢壽亭侯。劉備取得江南諸郡,以之為襄陽太守、盪寇將軍;後更以之督守荊州,威震一時。劉備自立為漢中王後以之為前將軍。吳將呂蒙破荊州時與子關平一同遇害。蜀漢後主劉禪景耀三年追贈其諡號為「壯繆侯」。宋徽宗初追封關羽為「忠惠公」,復追封為「武安王」、「義勇武安王」。宋高宗時加封為「壯繆義勇王」,宋孝宗時加封為「英濟武安王」。元文宗封贈他為「顯靈威勇英濟王」。明初復其封號為侯,在諸神祠的地位並不高。至萬曆時,神宗聽從道士張通元之言,晉其爵號為帝,封號為「協天護國忠義大帝」;復加封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從此民間尊稱為「關帝」。清順治九年敕封「忠義神武關聖大帝」;至乾隆時加封「忠義神勇靈佑關聖大帝」;嘉慶時加號「仁勇」;道光時加號「威顯」;至咸豐時更先後加號「護國」、「保民」、「精誠綏靖」;同治時加號「翊贊」;光緒時加號「宣德」。其全稱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

正史裡關於關羽的記載頗為簡略,反而是在其死後差不多一千年流行於民間的章回小說《三國演義》對關羽的描寫有頗多篇幅,膾炙人口的故事如「桃園結義」、「夜讀《春秋》」、「千里送嫂」、「守華容道」、「刮骨療毒」、「月下釋貂蟬」等,作者羅貫中透過其筆觸將關羽塑造成擁有盡忠盡義、神勇威武的性格。深入民心的忠義勇武形象,再加上歷朝的封贈,使之由歷史人物而位列仙班,成為民間信仰裡其中的一位神袛。尤其是當滿洲人入關後,關羽的地位不斷提升;全國各地都建有關帝廟。朝廷加封其爵號,鼓勵民間崇拜關帝,在於其忠烈的形象,有助教化百姓忠君愛國,而其勇武更屬武職的典範;民間崇奉關帝,則在於其忠正威武的形象,能驅邪鎮妖。

警隊成員在警署內供奉關帝,始於一九三一年。當年,駐守油麻地警署偵緝部的「咩喳」(Sergeant Major)黎兆在偵緝部的「大房」內供奉關帝的神位,以表示會像關帝一樣忠於職守,更祈求得其庇祐,於偵查案件時能順利破案、在維持治安時能有勇武的表現。自此,其他警署的偵緝部都相繼仿傚,在「大房」內供奉關帝的神位。

時至今日,部分警署內有供奉關帝。警隊中人,即使是有其他宗教信仰的本地成員,又或是從海外招募的僱員,一般會入鄉隨俗,跟其他同僚一同向關帝上香。警隊內拜祭關帝已超越了原來的民間信仰,而成為了團結上下,同心協力,撲滅罪行的精神象徵。

一九六○年代,當時的高級警長正向警署內供奉的關帝神位上香。


<<返回特寫>> <<返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