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警務處退役同僚協會專欄

0張相片


本欄繼續推出由協會資深會員提供資料,並由香港社會學系朱耀光博士及何家騏先生撰寫有關香港警政歷史變遷過程:

五十年代香港警察的入職過程(二)

小販易賺錢,好過做警察

據一些於五十年代加入警隊的同僚憶述,在檔案紀錄殘缺不全的情況下,一些人乘機混水摸魚,宣誓冒充前警員的身分,在當局迫切用人之際,成功入職。而一些前基層人員,更乘亂「升職」,有些本身是警員身分的,宣稱自己為「三柴加公司印」 (Crown Sergeant),即警長的官階。這些胡混的事情,在當今年青警察的眼中,可謂不可思議,而這亦可反映出現時本港警隊的專業化管理。不過這種「人才短缺」的情況,很快便隨著內地政治環境改變而扭轉過來。大批人員在一九四八年起不斷湧入香港,當中更不乏高學歷之輩。警隊的招募及重建工作,也漸漸產生了實質的變化。

欠科學但客觀的遴選程序

當警察是不少青年人的夢想,本港每年都有為數不少的畢業生選擇投考警隊。現今的香港公職人員的選拔,是要經過一連串客觀、透明及公正的程序,而學警及見習督察的招聘,當然亦不例外。

現時警務處在審核入伍申請時,學歷乃是最重要的參考標準。投考者要在中學會考中,取得中英文等五科合格的成績;另體格良好,達到指定的標準;加上在面試中向考官展示服務市民的熱誠,便有望加入警隊。有志的投考者,只要到政府網站內下載報名表,填妥資料,寄往招募課,便可安坐家中等候進一步通知。在參加面試及體測前,更可致電友好進行「情報」搜集工作,增加勝算。

重溫這些「理所當然」的程序,相信老一輩的警察實有另一番滋味。年前傳媒報導投考警隊的人數屢創新高,其實這情況在五、六十年代並不是什麼新聞。 在人浮於事的五十年代初,當警察自然是「令人羨慕」的工作。每月一百二十四元的薪酬,比當一個普通學徒的三至四十元月薪,要多達二至三倍。

在未有金鐘招募中心,亦未有黃竹坑警察訓練學校前,招募警員通常都被安排在市區的政府機構或於警署內進行。以一九四八年初為例,投考處便設在油麻地東方街青年會內,其後西區警署亦曾作為招募所之用。在那沒有互聯網、電視亦不普及的年頭,有志當警察的人,便要留意於警署外張貼的告示,於指定的時間及地點排隊應考,故每當有招聘的時候,指定的投考地點皆有多達二至三千人排隊輪候。

據一些曾參加這些「招募大會」的退役警務人員憶述,他聽友人說油麻地有「花腰」(按:當時基層市民對警察的暱稱,源自警員腰間S型的皮帶扣)招聘,使聯袂一起到場排隊應考。到達會場後,處方安排了一字竹棍,懸掛在半空中,要求為數多達二至三千人的應考者陸續在其下方通過。這令人摸不著頭腦的安排,原來正是等於現時投考警察時的「度高」環節。所有能挺胸收腹穿過這掛在約五呎五吋高竹枝的應考者,即代表他們的身高不及指定的標準,會立即被淘汰!這個既「客觀」又「慳水慳力」兼有效率的初選,認真妙絕!

合眼緣則過關

過了第一關的候選人,則會被指示約五十人列成一排,接受檢閱。外籍的警司主考官,在華籍幫辦及沙展的陪同下,慢慢走到各投考者的面前,當有合心意的人選,則揮動手中警棍,用不純正的廣東話大叫:「你出來!」。沒有被喚出的投考人,則會立即被安排從後門離開,「無得留低」!每五十人中,大概只有三至四人受到垂青。從以上數據作分析,申請人可通過第一階段面試的成功率只有約百分之八至十,與當今青年人投考警隊的難度相比,可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待續)


刑事司法課程學術分享講座

退役會代表榮獲香港大學社會學系朱耀光博士邀請,參與刑事司法課程的學術分享講座。該講座於四月十二日晚上七時在港大舉行,代表向二十多位刑事司法課程的學員,講述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警政事宜。

退役總督察溫增游負責主講有關訓練、巡邏,以及防暴事宜;退役警署警長陸啟鎏主講有關刑事調查,而退役女警長郭小鳳講述五十年代女警入職,以及六十至七十年代女警的工作。 討論過程十分熱烈,課後學員們更邀請講者到飯堂共晉晚餐,席間學員不斷向講者提問,學習氣氛很濃厚。餐後朱耀光博士與學員親送講者至校園大門,並依依話別。

下回講題將涉及由六十至七十年代至現在的警隊退役安排、處理騷動場面,以及女警職務轉變等問題。

  • 只有中文版


<<返回健康生活>> <<返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