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特寫
簡訊
圖片專輯
健康生活
康體消息
福利版
讀者來函
English Version
中文版警聲主頁
警務處主頁
昔日警聲
中國文化學會 警察書畫學會

武漢、荊州、長江三峽文化交流團

十一月四日,由警務處中國文化學會及警察書畫學會聯合舉辦的交流團,一行四十六人,在團長沙田分區指揮官鄺靜美帶領下,遍遊武漢、荊州及長江三峽等地。

交流團除得到當地單位熱情款待之外,更參觀了著名的博物館,包括湖北省博物館及荊州博物館。兩位館長不僅親自迎接各團員,還詳細介紹館內的展品,令各團員大開眼界,獲益良多。

交流團到達武漢,獲得湖北省文化廳外聯處處長黃鳴宇親自接待,並安排團員與湖北省的文化團體會晤,交流兩地的文化活動。其後,雙方代表更舉行筆會,互相觀摩切磋。最後,雙方更以即席揮毫的書畫作品互贈。當地的代表以一幅由數位著名藝術家合作寫成的《荷鄉詩意圖》贈予香港警隊,而本港的交流團則以一幅取名《喜相逢》的花鳥圖及一幅寫上《風華正茂》的題辭回贈。

近五十年來,我國先後在湖北及湖南等地,發掘了超過四千多個楚國的古墓,使數以萬計的楚國文物得以重見天日,展現了楚文化豐富的內涵和瑰麗的風采。湖北省是春秋戰國時楚國立國之地,雖然距今已有二千多年,但楚國文化和風俗至今仍然流傳,可見楚人的家國之情是何等深厚。湖北省不僅是屈原的故鄉,亦是辛亥革命的發源地,擁有豐富的文化遺產。所到之處,往往令人不期然地發思古之幽情。今日所見,湖北省的文化仍保留其獨有的色彩,與中原文化略有不同,這是楚風的特色。

是次文化交流團的行程,除了與武漢文化廳及荊州市當地藝術團體進行交流活動,以及參觀市內具有歷史價值的景點外,更沿長江逆流而上,由湖北省直達重慶,飽覽長江和小三峽的旖旎風光。

小三峽位於四川省內,被稱為「巫溪」,又名「大寧河」,是長江的一條小支流。由於近年才開發成旅遊區,因此生態環境仍未受污染,處處散發原始古樸的氣息,所謂「無處不蒼翠,有水盡飛泉」。輕舟過處,碧水如染,使人俗慮全消。兩岸的峭壁有如重重疊疊的畫屏,迎舟而開。在薄霧濃雲中若隱若現的嶙峋怪石,令人想起美麗的神話。蒼翠的樹林間,不時有猿猴出沒,偶爾又見當地的「土家族人」所耕的農田,在水光山色映照下,彷如世外桃源。沿峭壁鑿成的棧道遺跡,使人想起蜀道之險。極目遠眺,還隱約看見歷史悠久的懸棺,為優美的景色添上神秘的色彩,難怪當地的導遊自誇地說:「自古桂林山水甲天下,而今應讓小三峽。」

目前,三峽工程進行得如火如荼,現時工程已進入第二階段。預計這期工程將在二○○三年竣工,屆時長江的水位會首次上升至海拔一百三十五米。到公元二○○九年,整個三峽工程便會完成,屆時水位會進一步上升至海拔一百七十五米,總升幅為一百米。受三峽工程影響所及的山丘,都在適當的地方豎立了標記,顯示水位升高的位置,看來這些景物,距離被江水淹沒的日子尚遠,欲一睹長江原貌的人士,應仍有充足的時間到此一遊。

•交流團成員在荊州市博物館前留影。

遊長江三峽最令人難忘的另一幕,是渡輪經過葛州壩的情景。但見大壩水閘關閉之後,徐徐上漲的江水將水閘內的幾艘數千噸重的大船升高,猶如乘搭升降機,爬上二、三十米高的地方。工程的浩大,力學計算的準確,令人讚嘆不已。但當三峽大壩建成之後,葛州壩也恐怕難以與其相比了。

在荊州市內,團員除了可登臨三國時蜀將關公所建、至今仍完整無缺的荊州古城牆外,還可一睹從荊州境內發掘來的文物,其中包括手工精美的絲織品、鑄造工藝、漆器和被譽為國寶的偏鐘等。當團員參觀過中華鱘魚展覽館之後,才驀然驚覺到,這些已有一億三千萬年歷史的史前巨魚,原來仍在長江一帶的水域生長,使人不期然地對長江肅然起敬。

內容豐富,多采多姿的六天旅程,使各成員對中國源遠流長的文化加深了認識,各人都感到此行不虛,更深深體會到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的道理。





*本文只有中文版本
*This article has Chinese version only





〈〈 返回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