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互聯網—
積極心理學系列
樂觀主義:你可以學習得到(一)

0 張相片

經常聽到人家說,面對困難時需要保持積極、樂觀。看來大家都接受樂觀是每個人應保持的正確態度。不過,樂觀主義又是甚麼呢?

在心理學家及一般人的心目中,樂觀主義通常被視為一種天生的品性。不過,在九十年代,心理學家M. Seligman博士卻提出,樂觀主義是可以學習得到的。他把這個新概念稱為「學習而來的樂觀主義」。

根據Seligman博士,學習而來的樂觀主義是指一個人如何解釋人生各樣事情。在決定某人是否屬樂觀主義時,可從三方面理解其解釋方法,分別是恆久性、普遍性及個人性。樂觀主義者及悲觀主義者對發生在他們身上的稱心事或失意事,在這三方面都有不同的詮譯。下表顯示我們如何從這三方面去界定樂觀主義及悲觀主義:

  樂觀主義 悲觀主義




稱心事 永久的原因
例如:「我們經常都可以找到
解決的方法。」
暫時的原因
例如:「這只是我唯一的幸運
日子。」
失意事 暫時的原因
例如:「上司心情欠佳。」
永久的原因
例如:「上司正衰人。」



稱心事 普遍的解釋
例如:「我為人能幹,射擊技巧良好。」
個別的解釋
例如:「我除射擊外,一無是處。」
失意事 個別的解釋
例如:「我不擅於錄取口供。」
普遍的解釋
例如:「我是無能的人員。」



稱心事 內在因素
例如:「我能善用機會。」
外在因素
例如:「純粹運氣...」
失意事 外在因素
例如:「時機配合不宜。」
內在因素
例如:「我愚蠢。」

簡言之,學習而來的樂觀主義是一種思考方式,在這個思考方式下稱心事是由永久、普遍及內在的因素所導致,而失意事則由暫時、個別及外在的因素所導致。

無數研究顯示樂觀思想改善我們的身心健康。例如:樂觀思想能加強我們的免疫能力,而樂觀主義者更能採取行動預防或治療疾病。在心理上,樂觀主義者具備更靈活及富適應性的認知策略。有趣的是,他們傾向於更為留意負面的信息。這是由於他們對未來抱有積極的期望,相信本身具備充足的資源去應付負面的信息。負面信息因此有助他們取得意見,評估有關進度。即使他們未能有效地處理問題,他們仍能從過程中學習。除此之外,悲觀主義者較樂觀主義者容易顯得沮喪,因為他們自尊心較弱,亦傾向感到無助。

在下一期,我們會給你一些學習而來樂觀主義的實際意見。

如對這題目有興趣,請參閱Martin E. P. Seligman所著《Learned Optimism》一書。

心理壓力講座

日期:可選擇以下其中一次:
   (一) 五月十一日
   (二) 七月六日
   (三) 九月十四日

時間:上午八時四十五分至下午十二時三十分(請於十五分鐘前到達)

地點:警察體育遊樂會綠茵吧

報名:請致電(2866-6207)向心理服務課報名。

名額有限,每次三十名,先到先得。

求助及查詢:心理服務課 - 總部、港島及水警:2866-6206(銅鑼灣禮頓道111號5樓)或九龍及新界:2735-3739(上海街80號華海廣場22樓)。
電郵地址:psg@police.gov.hk


<<返回健康生活>> <<返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