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活教育系列
|
||
0張相片 |
||
在過去的兩年中,我們先後在這個專欄內刊載了「修身齊家篇」及「成功父母篇」。接著下來,我們嘗試從另一角度 ─ 社會學的角度來探討我們當中比較年長的一群青少年子女的問題。現今為父母者,絕不能以「我們為人子女時…」的那一套來看待我們的下一代。如果我們勉強加諸他們身上,他們在孩提時還會順受,但一進入較為反叛的青少年期時問題就來了,輕則陽奉陰違,嚴重的會導致離家出走。我們最擔心的是他們會變成為社會上的「雙失青年」 ─ 失學及失業的一群。 因此,我們應該要認識青少年的心態、情緒及現今社會﹙跟我們那一代不同的環境﹚對他們行為的影響。我們很榮幸地邀請到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鄭之灝博士為我們分享他在這方面的知識。鄭博士在青少年工作方面的資歷十分豐富,在教育界及社工界訓練了很多教師及青少年社會工作者。鄭博士亦將會在十月二十六日為水警總區及水警福利辦事處合辦的家庭生活教育日營中作專題演講。題目是「如何處理青少年子女的情緒及行為」。有興趣的同事可致電2301-1673查詢。以下是鄭博士的序言。 一般來說,我們指青少年是由兒童過度到成人,年齡介乎十五到二十四歲的男女。這個界別為社會服務界所普遍接受。西方社會,至六十年代中期起,出現所謂「青少年現象和青少年問題」;推本溯源,是由當時美國年青一代反對越戰和熱愛披頭四的音樂所掀起,一時之間,年青人採用了彰顯、激動和群體的表達方式,挑戰傳統,反對建制,追求自由、自主和個人的空間...;影響所及,青年人在香港亦自七十年代為人所注意。八十年代香港,隨著經濟起飛,社會發展迅速,繁榮富庶的同時,亦引起一連串的青少年問題,包括輟學、離家出走、吸毒、酗酒、械鬥、賣淫、加入所謂「新潮三合會」,作奸犯科等...;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相信不少當時已經加入了警隊工作的警務人員,都曾面對和處理過不少這類問題青年。時至今日,青少年問題仍然嚴重,「雙失青年」所帶來的種種問題,社會人士迄今仍在處理當中...;兩年前的除夕夜,年青人集結挑戰警力的表現,以至近日有青少年黑社會份子向執法者作出種種挑釁的情況,各位記憶猶新!我們不禁問:今時今日,我們的青少年究竟怎樣了?他們的生活、內心世界、次文化、行為模式,以至需要實在是什麼?作為成年人,作為執法者,我們又需要如何去詮釋和理解這一代?什麼是後現代青少年的特性?為什麼會出現這群來去的「快閃一族」?香港青年人究竟是怎樣的一群? 在往後的日子,我會在這個專欄裡,與各位警務人員一起思考和分析今天香港青少年的所思、所感、所慾。目的是希望在面對和處理青少年的需要和問題時,我們能夠作好準備,做到更好,更為青年人的接受,更具效益。 二十一世紀,我們都面對急劇的社會轉變;成人、青年人都在努力的調適中,這個年代,正是我們與青年一代重整關係、重拾溝通、重建互相的年代,願我們共勉之!
(由福利服務課供稿)
|
||
<<返回特寫>> <<返回頁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