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活教育系列
二十一世紀青少年篇 之 七
如何理解校園欺凌事件

0 張相片

本來這一期是應該再談二十一世紀青少年的次文化,主要介紹最新的歐、美、日和香港青少年的次文化及行為。但有鑑於近日中學生校園欺凌及暴力事件接二連三的發生,我們要求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鄭之灝博士撰文分析這個課題。香港校園欺凌事件被傳媒廣泛報道後,鄭博士也曾被傳媒追訪要求分析這個問題。以下鄭博士嘗試跳出單純討論如何有效遏止校園暴力的角度,而將重點放在青少年價值觀念轉變的方向,來看看這個令社會嘩然和不安的現象。以下是鄭博士的文章。

十一名中學生在校內圍毆同窗,過程被攝錄下來,繼而在互聯網上廣為傳播,事件不但令受害者人身和尊嚴盡創,更令校園暴力和欺凌問題再一次在社會被廣泛討論。事件發展到今天,可說是震憾了整個教育界。對於這類行徑為何產生?它的延續、影響?以至能否根治等等,俱成為政府和學校需要面對和深入探究的議題。另一方面,警方亦被邀請參與討論,並且要求介入處理的角色之一。二○○二至○三年度,在中、小學校園內發生而有舉報的個案接近一千宗,當中超過一半涉及暴力。雖說這只佔全港中小學生人數的百分之零點三六,但事態不能言輕;因為我們有理由相信基於種種原因,沒有舉報的個案應該更多。因此,當局如果只單從已知的個案數字去作出結論,認為校園欺凌事件是被誇大或只是個別事件,恐怕未能真正反映現狀,更談不到深入研究,對症下藥。

眾所週知,青少年在學校裡,恃強凌弱的行為諸如言語暴粗、推撞、毆打等,由玩耍性質以至真正的暴力欺凌,任何年代都發生,只是形式不同;學校、家長,以至社會對此類事情嚴重與否的詮釋、容忍程度、處理方式等亦因為不同年代有不同的看法和決定。但近月來的數宗學生欺凌行為最大特色可以被稱為「後現代版本」:就是整個群毆過程被攝錄,放在網上流傳,就似製作電影一般,繪形繪聲,七情上面,教人看到心寒、心痛!另一方面,我們可以看到四週的同學,雖然沒有參與欺凌,但卻樂於作壁上觀,既不施以援手,亦沒有向校方舉報。

我們不禁問:這是一個什麼世界?學校成為什麼地方?被欺凌的,欺凌別人的,和旁觀的,究竟心中在想些什麼?參與事件的學生是否真的只逞一時之快,不顧後果,抑或根本他們心中就從來沒有想到後果…?

筆者認為參與暴力欺凌的青少年其實是知道對行為是要付上責任的。警方和司法系統在不同場合,早已告訴大家,校園暴力,一經定罪,後果可以是嚴重的。青少年以身試法,我們當然可以拿出很多心理學理論去分折;但我想提出一點,值得我們成人注意的,就是今天青年人自己和朋輩對很多事物、行為及現象構築了一套牢而不破的看法,這些看法往往與大社會(包括校長、老師、家長等)的看法,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儘管後果嚴重,但青年人仍然在朋輩的「認同」下,明知故犯;這就是二十一世紀興起一切憑感覺做,而由高度內聚力強的朋輩小組主宰某些集體行為的結果,這正正符合了筆者在上一期這個欄目內分析青少年次文化模式的看法。簡單來說,校園暴力突出了青少年的朋輩建構價值與大社會的建構價值存在明顯的鴻溝;這個現象,涉及心理學和社會學等的範疇。筆者在這裡不是為犯事的青少年說好話,只是指出,處理兩代之間在價值和思維上的鴻溝,對話和溝通引導和包容,是最重要的。當然,適當的懲治,亦有助遏止歪風。香港的法庭亦已在這一方面作出了適當的量刑處理,即是既要向社會交待,以適量的嚴懲來阻嚇再犯者,但亦要顧及犯事青少年將來的前途。

最後,歐美有關學生暴力的最新研究一再發現,青少年暴力和欺凌行為,十居其九是受到家庭的影響,校園和家庭暴力,息息相關。作為父母者,應檢討自己有否在子女面前宣揚暴力或以暴力解決問題。再者是時候傳媒及電影工作者應檢討如何表達暴力新聞的報道方式及刻劃暴力電影的題裁,父母宜教導子女怎樣閱讀及理解這類的新聞及電影。或許今天是學校、家庭、警方和社會福利機構,組成跨專業、跨部門協作地去處理這個問題的最好時機。校園暴力零度容忍,絕對安全學校,是我們需要堅持做到的!這樣為人父母者才會放心自己的子女在學校裡安全及健康地學習與成長。

(由福利服務課供稿)


<<返回特寫>> <<返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