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講師:學警新課程充滿挑戰 |
||
香港公開大學的講師認為,在學警基礎訓練課程中加入警政心理學和警政社會學兩個單元,對警隊來說,既是很好的嘗試,也是一項挑戰。 公開大學講師萬家輝指出,挑戰主要在於兩個單元均採用了大學的教學模式,揉合了大班的課堂教學和小組導修課,鼓勵學警更積極參與討論,增強教學的互動性。 警察學院與公開大學合作,在本年一月起實施的全新學警基礎訓練課程中加入上述兩個單元。自二月起,講師萬家輝便一直任教警政心理學單元,而他的同事陳詠倫講師則任教警政社會學單元。到目前為止,他們已經教導了三期、超過五百名學警。 兩位講師均稱讚學警非常投入和積極,學業表現亦很理想。 萬家輝指出,兩個單元分別設有兩份功課、兩次測驗和一次考試,當中超過百分之十的學警取得A級成績,另有超過百分之六十取得B級成績(及格成績為D級)。 陳詠倫亦指出,他負責的警政社會學單元,旨在從不同的角度增加學警對社會事務的認識,例如文化、警權、社區警政等。單元採用了大學的教學模式,加入了辯論、角色扮演和討論等活動。 他對角色扮演活動,印象尤為深刻。他特別提到其中一次活動,要求學警扮演不同的少數社群,例如流浪漢、單親人士和釋囚。 他說:「活動中,學員明白到少數社群的需要和所面對的困難。當他們日後到前線工作,將更顧及這些人士的需要,從心出發為他們提供更適切的幫助。」 他補充,希望這兩個入門課程對學員有所啟發,並能鼓勵他們日後繼續進修與警務工作相關的課程。 教官:理論與實踐並重 警察學院三名教官,警署警長毛羽成、黃輝帆及女警署警長林冬玲在接受《警聲》訪問時,分享了他們對新課程的體驗。 毛羽成指出,新課程帶來了新的教學模式。他解釋:「現在我們要求學警更主動參與學習,除了懂得如何完成工作,也要懂得背後的理念,以便思考如何把工作做得更好,從而達到市民和警隊的要求。」 黃輝帆則提到,在新的教學模式下,教官需要花更多時間和精力備課,為各類「處境為本」和「解決問題為本」的訓練尋找參考資料。 他又說,警察學院的教官和公開大學的導師合作主持兩個新增單元的導修課,是課程中一個很重要的部分。警察學院的教官在導修課上與學員分享他們的前線經驗,他表示:「學員不單獲得課本上的知識,更獲得寶貴的實戰經驗,對他們日後的工作有很大的幫助。」 林冬玲則深信,學警明白到工作背後的理念,將有助他們日後為市民提供更佳的服務。以警政心理學單元為例,她指出當學警了解到受害人的心理狀態後,便會更關注受害人的需要和感受,這將有利於隨後的調查工作。此外,兩個新增單元亦加入了許多真實的個案,讓學警進行小組討論、辯論、表達和角色扮演。 三位教官最後補充:「導修課上的討論非常熱烈,而學員於課後亦要搜尋大量資料以完成功課,這有助擴闊學員的思維和眼界。」 學警心聲 六名在今年一月入班的學警,在七月八日結業前亦接受了《警聲》訪問。 經過二十七星期的訓練,他們異口同聲向《警聲》表示,已經準備好迎接未來警務工作的挑戰。 談及兩個新增的單元,學警楊雪鋒認為警政心理學單元能幫助學員掌握處理受害人的技巧和應有態度。 學警楊應浩表示,兩個新單元為將來繼續進修相關的科目提供了清晰的方向。 學警鍾卓耀亦認為兩個單元的內容息息相關。警政心理學單元提供了處理受害人的實務技巧,而警政社會學單元的內容則涉及警政的概念,他續說:「結合由警察學院提供的實務訓練如法律知識和處理案件技巧等,為我們日後有效執行警務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至於對教學模式的看法,學警葉領輝指出,學員在導修課上互相討論,主動表達意見,能激發各人思考。而學警馬迪鏗則表示,由警察學院和公開大學設計的兩個單元,理論與實踐並重,對學歷較低的學員來說比較吃力;幸而培訓的模式靈活,加上個人的努力,以及在課堂上極積與其他學員交流,最終仍能克服學習上的困難。 學警葉穎瑤亦同意,課堂上的「處境為本」和「解決問題為本」的學習模式,令學員更容易掌握有關的知識和技巧。 |
||
<<返回新聞>> <<返回頁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