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活教育系列 |
||
0 張相片 |
||
理財是我們日常的課題。假如我們處理不恰當,便很容易習染上揮霍習慣,墮入借貸陷阱中。理財是成年人的事或小童的事?我並不富有,理財作什麼?這都是我們對理財有誤解。這篇文章是東華三院健康理財家庭輔導中心梁翠環主任為福利服務課撰寫,講解理財教育要從家庭開始。 「理財?這是有錢人才要做的事情!我又沒有多餘的錢!」 「財務管理?這是大人才會做的事情,我的孩子還這麼少!」 每當談到理財教育時,不少人會有以上的回應。以下我將為各位關心子女成長的父母,探討理財教育在現代社會的重要性、理財教育的內容、青少年各階段對理財的掌握、如何教育和提升子女對理財的重視,希望青少年及早思考和實踐「理財富一生」的教育。 首先,讓我們先了解香港社會的社經情況。香港人口急劇老化,在○三年,六十五歲或以上人口佔總人口的百分之十二;至二○三三年更預料達到百分之二十七。但環顧我們的安老服務,單靠強積金未足以滿足老年期的支出;而估計在三十年後,長者領取綜援金額將達三百億,政府面對龐大的老年化人口,如何有效面對真的是頗大的挑戰。 於是,年青時代的消費、儲蓄和投資習慣和他們的理財知識,便決定了他們為老年期「積穀防饑」的結果。不過,面對物質社會鼓吹消費文化的年代,青年人「先洗未來錢」和負債問題值得我們關注。根據本中心自○三年成立以來的債務求助個案中,二十五歲或以下的求助人個案達四百八十宗,他們負債的主因是「過度消費」;當中有一百七十三宗需要以破產解決問題,令人惋惜。另外,根據中心在○四年的「大學生理財狀況研究」顯示,百分之六十七受訪者認為自己的理財知識是源於家庭,只有百分之八認為自己有足夠的理財知識。因此,家庭是最直接影響孩子的理財知識和能力的啟蒙者。 其實,理財教育不只和金錢有關,理財能力是青少年實現他們的價值觀、人格及資質的工具。它是展現自立和紀律的方式,也是展現他們在本質上是怎樣的人,以及他們會成為怎樣的人的途徑。 要做好理財教育,家長要學習三個基本功課。第一課,「父母以身作則」。身教重於言教,父母自己也是「購物狂」和「享樂主義者」,很難說服孩子節儉。 第二課,「養成健康理財好習慣」。父母會否為每月的家庭收入和開支作有效的規劃和分配?在消費、儲蓄和投資三方面能平衡安排?對信用卡、借貸、樓宇按揭等拖欠時的責任和後果,有否足夠的掌握?這些都是財務管理的具體實踐內容。 第三課,「認識理財技能和青少年期各階段的理財知識」。理財技能並非消費和儲蓄這麼簡單,其實它涵蓋了十大理財技能,包括:儲蓄、記帳、消費、能討論金錢、如何得到報酬、遵守預算、投資、管理信用、實踐企業家精神和運用金錢改變世界。而青少年認識理財教育包括五個階段,三至五歲時強調對錢的基本概念;六至八歲時強調用錢的技巧;九至十二歲時培養良好的用錢習慣和理財能力;十三至十五歲時認知財務責任及個人獨立的關聯;十六至十八歲時信任自己能肩負財務責任,也能為他人所信任。 各位家長,由今天開始,為子女預備三個錢箱,分別設計為儲蓄、消費和捐獻,由孩子規劃和分配零用錢於三個錢箱中。父母從旁加以鼓勵和支持,透過金錢的有效應用,讓孩子習得儲蓄習慣外,更重要是懂得如何計劃和安排人生,實踐個人理想。記著「你不理財、財不理你」;「克勤可以創業、儲蓄可以興家」,機會是留給早作準備的人。 如需要更多資料,可致電東華三院健康理財家庭輔導中心2548-0803或福利服務課的財務疑難熱線2804-2803。
(本文由人事服務及職員關係科福利服務課供稿)
|
||
<<返回特寫>> <<返回頁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