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聆團隊 |
||
0張相片 |
||
書名:快樂軌迹 作者:區祥江 出版社:突破出版社;二○○九年七月 現今社會,許多人熱切追求財富,反而不太理會個人健康。在全球經濟下滑的同時,抑鬱症患者數目迅速增長。美國心理學家Martin E. Seligman因此倡議注重生活,以得到真正的快樂和有意義的人生,並於一九九八年正式把「正向心理學」定位,鼓勵人們在生活中培養正面情緒,享受更有 意義的人生。 作者指出,快樂的人傾向開朗,願意接受挑戰和擁有健康生活模式。他建議讀者培養以下十個習慣,發掘快樂的泉源。 感恩帶來快樂:研究發現常存感恩之心的人較容易擁有正面情緒,他們理解對方的施予是需要付出代價,因而產生感激的情懷,增強人際關係的互動和支持,並帶來 快樂。 重溫快樂:我們要習慣將快樂的事記下,把情景留存腦海中,方便日後取出回味。有時候,在完成某個事項而感覺非常滿足,不妨買一小禮物來自我慶祝,能強化回 味快樂的經驗。 忘我的快樂:如果我們在工作或消閒時進入忘我境界,便能帶來真正有深度的快樂及滿足感。選擇自己喜愛的工作,並以好奇的心態來提升興趣,探索的過程將更富 樂趣。 樂在當下:作者鼓勵我們要把握現在,專注當前的事,並從過去中學習,努力創造未來,享受當下的快樂。 為人樂觀:要相信凡事必有解決的方法,遇到障礙,要維持盼望之心,樂觀面對困境。 有意義的人生目標:一份令人滿足快樂的工作,必能讓人從中得到樂趣。我們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應定下不同的目標,當目標逐一達到,我們便能得到快樂。 知足常樂:作者強調不應常常自我批判,應學習調解自己的心態,不與別人比較,如遇到負面思想,應立刻叫停,並找一些可以全情投入的事情去做。 建立友誼:能夠與知己一起做一些愉快的事,互相扶持,彼此信賴,這樣的友誼定能提升大家的快樂指數。 常懷寬厚:寬恕並非視對方的過犯為無罪或將錯誤合理化,而是當事人改變思想形態,放下報復的念頭,讓自己釋懷。接受自己過往所犯的錯,承認責任,自我寬 恕,能幫助自己跳出幽谷。 助人為快樂之本:在行善的過程中引導我們把注意力轉向別人身上,有助抗衡自我中心或緬懷過去的心理困擾,提升正面情緒。 心
聆團隊第五隊麥桂成撰寫
|
||
<<返回特 寫>> <<返回頁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