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 员加油站》



1 张相片




转眼间,担任《警讯》节目主持已三年半,五月二十八日便是最后一集录影的日子。离别在即,最后一集录影当中,每一句对白,每一个镜头,我都特别珍惜,有如 在机场与亲友道别,努力地在脑海留下每一个美好的回忆。

离开,总是令人伤感,特别是离开一个大家庭般的工作环境,当完成最后一集录影时,心底难免有点依依不舍的感觉。日常工作上,除了与自己警队同事合作,大部 分时间都与香港电台警讯组台前幕后工作人员一同努力,挥手说再见,原来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每天跟他们出外景或在厂房内拍摄和制作《警讯》的点滴,至今仍 历历在目。

曾有同事打趣说:「十分羡慕你担任《警讯》主持,看来工作颇轻松。」事实上,由一名普通的警务人员,摇身一变,每天面对镜头,代表警队把不同信息带给市 民,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肩头上无时无刻都有一种无形压力,因为我必须让电视机前的观众清楚掌握节目发放的信息。

记得在担任节目主持初期,我十分不习惯面对镜头,特别是「大特写」,因为脸上的每个细微动作,都会被观众看得一清二楚。为免影响节目的拍摄进度,特别是不 能影响观众对节目的观感,因此每天都会找一些时间,对著镜子自我练习,戒除一切小动作。

有时一段十秒钟的片段,镜头前后可能要花上十小时的制作,这就是演艺工作的写照。从资料搜集、到制定拍摄大纲、开会、以至安排拍摄及后期制作,每星期为节 目选取不同题材,一点也不容易。导演更会要求主持应付各种各样的难度和挑战,我当然也不能例外。例如在拍摄小艇队的介绍时,导演要我站在摇荡中的快艇船 头,清楚念出对白,站稳已是一个难度,待站得稳时又被风吹乱了头发,结果花了不少时间才能完成呢。

很多时候,机会转瞬即逝,拍摄工作也不例外。有一次我们要拍摄亚运圣火的外景,导演要求必须待圣火通过的一刻才开始。机会只得一次,我们早早到达预定地点 作好准备,期间不能离开,并要反覆练习,期待圣火路经的一刻,当时的紧张心情实在非笔墨所能形容。

以第一身分享个人感受,也是导演对节目主持的其中一个要求。在拍摄「爆炸品处理课」特辑时,导演要我穿起重达七十磅的防爆衣,手持二十磅的拆弹工具进行测 试,并要我在镜头前向观众展示行动自如的一面,急步走上三层楼梯后再与观众分享感受。当我放下拆弹工具,打开面罩,喘著气念对白,正是导演希望做到的拍摄 效果,以带出爆炸品处理人员的真实工作情况。

节目主持的「服饰」,往往最易为人所忽略,却是拍摄工作的一个考验。在三十多度的酷暑气温下,我们仍必须身穿西装,结上领呔在户外拍摄。即使内里已「全身 湿透」,仍要在镜头前表现得轻松自如。反之,在冬天时节目主持的「服饰」也是一样,没有多大转变,因此我们经常被人取笑是「冷血动物」,无论冬天或夏天都 著同一样的衫裤,体温一定是可随环境而转变。

谈到冬天,不得不提的是冬天潜水的「乐趣」。由於《警讯》会以个人兴趣来带出新节目主持的到任,有一次为了介绍新节目主持Philip的兴趣:潜水。我们 在不足十度的气温下拍摄,与他进行潜水练习。Philip对寒冷的海水早已习惯,但对我们这些以「陆上为家」的过客,在水中冷得不停擅抖,就连对白也差点 说不出来,当时心里不禁想,为何Philip的兴趣不是「打边炉」呢?

曾有朋友问:「你会否觉得现时的工作与警务工作没有太大关系?」其实,警队作为一个庞大的机构,有各式各样的工种,不论是前线或后勤单位都有其重要作用, 就好像一间工厂,我们可以看到辛勤工作的工人,也要有背后管理的行政人员,大家各尽其职,做好本份,发挥团结力量,才能制做出完美的产品。

《警讯》主持的职责,是警队与市民间的一个沟通桥梁,增加市民的防罪意识,减少他们成为罪案受害者的机会,以及让他们进一步了解和认识警队的工作及价值 观。我必须做好这份工,因为这不单为自己带来满足感,更可在防止罪案上作出贡献,意义很大。

拍摄外景期间,不时有市民与我打招呼,叫我「家宝Sir」,令我十分兴奋,因为这代表他们有收看《警讯》,接收到我们想带出的防罪信息。希望大家继续支持 《警讯》!

前警讯主持
家宝Sir






《人员加油站》欢迎所有纪律及文职人员来 稿分享他们的工作经历 和感受。


  • 只有中文版




<<返回读者来 函>> <<返回页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