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聲

0 张相片

一名母亲带一个满面不屑的少年人来见我。儿子一言不发,母亲哭诉他一篮子的问题:早上赖床、老师投诉他态度欠佳、在家里甚么话也不说、多劝他两句便大吼,脾气暴躁。有次我见他玩电脑太沉迷,在他耳边苦苦哀求了一小时,他竟然动粗,大力推我出房门。还有,不顾个人生,不刷牙洗脸;饮食又失调,正餐不吃。会不会是狂躁症?或是思觉失调?
 
母亲从开始已认定儿子有病,期望医生可开点药,服后儿子的行为便会好转。谁知医生见不到,却遇上不能开药的心理学家。既然她坚持要找出病由,我便给她一个诊断:儿子的行为显示他患了「慈母病」――母亲爱之越切,子女越是依赖,不晓得负责任。随年渐长,更会病入膏肓。这绝对不是精神科的病例,而解药在母亲手中,母亲肯放手,病情才有机会减轻。
 
不做廿四孝慈母
 
每次碰上「慈母病」病患者,我都会多谢他们提醒我不要做个二十四孝慈母,因我具备一切使儿女患病的条件:呵护备至、任劳任怨、体贴入微、甘于牺牲、事事叮嘱、永远作其后台。幸好我临崖勒马,让孩子有发展空间,他们才学到自立自主。
 
慈母不知道,太周全的照顾,孩子学不到独立;太紧密的安全网,孩子没有机会从失败中学习;太悉心的安排,孩子懒得思考;太容易满足,孩子只会贪得无厌。
 
惯于营营役役的慈母要知道,「无为」也是爱。「无为」者,能在适当时候放手,让孩子处理他们能力范围内可应付的事情;能刻意在小事上不替他们补镬,让他们尝尝后果。
 
一字记之曰:忍
 
要成功达到「无为」境界,「忍」是最重要的秘诀。读者可曾见过一个小摆设,四只猴子,盖眼、耳、口,交叉手,代表「勿视」、「勿听」、「勿言」、「勿动」,正好道出「忍」的本领。
 
「勿视」:母亲要对凌乱的书视如不见,那是他们的空间。当然,找不到物件后果自负。也要降低标准,看见碗碟仍是油腻,衣服烫完还是皱,花点时间教他做。新潮的服饰,只要不伤风化,何须看不顺眼?想说服他改变品味根本是徒然。
 
「勿听」:不要听他的埋怨,惯了让人服侍,哪有甘心乐意去做?充耳不闻,才能坚持到底,使他完成责任。
 
「勿言」:太热衷劝导提议,尤其在不适合的环境情况下,不但听不进耳,有时更引起反感。所以要在对方愿意听的场合,才与他解说。母亲要卸下「嫦娥」的职责,把明知听不入耳的劝告咽下,让子女有清静时间,偶尔有分量的意见才较容易得到注意。我有时会先问问青少年的子女:「你愿意听我的意见吗?愿意我才继续说。」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多数会听,但会否完全跟从是另一回事。事实上,孩子进入青少年期后,我们只能薰陶、影响或以身作则,即时百分百顺从是近乎天方夜谭,父母宜调校期望。
 
「勿动」:凌乱的房间几乎是青少年的标记,忍忍手!不要替他整理,免他失了东西找人赖。脏了的衣服不洗,是他的仪容问题,他忍得,母亲更要忍得,一旦屈服,边边洗,便原地踏步。惯于服侍人的慈母,最难克制不去收拾残局。所以,要求她「无为」是个挑战;要她违反本性,狠心让儿女受点苦,是更伟大的爱。
 
发挥潜能的空间
 
「慈母病」病患者的母亲,极可能也是一名包揽一切责任上身的太太,丈夫亦习惯了被动的角色,使太太觉得孤立无援。要得到丈夫的协助,秘诀如出一辙,就是要肯放心放手,让丈夫分担一些责任,而不要求他做到你的标准。要有心理准备,效果会打个折扣,甚至出人意表地不同,但总比一个人孤军作战,把关系赶进死角位好得多。再者,儿女也好,丈夫也好,多些空间自我发挥,潜质才会有机会冒出来。慈母们,你们也需要多留点空间给自己,那么爱便不再是令大家窒息的绳索,而是培育自我成长的摇篮。
 
作者: 潘麦瑞雯(资深临床心理学家)

(人事服务及职员关系科福利服务课供稿)
 
● 只有中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