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張相片
書名︰簡樸生活的實踐(The Joy of Less)
作者︰法蘭辛‧潔伊(Francine Jay);陳正芬譯
出版︰如果出版;二〇一六年八月
如果作者說︰「東西愈少、人愈快樂。」聽起來是不是有點奇怪?因為每一天我們都接收到很多鼓勵購物的信息,例如穿上這件衣服,你會更漂亮;擁有那部手機,你會更出眾!
當你環視家中所有買來和受贈的東西,你是否感覺四處塞滿雜物,不知用了多少錢來買東西?心靈也淪為物質的附庸,不再有時間和空間體驗新事物。因此,作者建議我們採取「極簡主義」的生活習慣,日常掌控自己擁有的東西,收復我們的空間,恢復家的功用和潛能。作者不是叫你買昂貴的容器或收納組,然後把東西從這裡搬到那裡,而是教你打從一開始就減少你必須處理的東西,確保每件物品對這個家有正面貢獻,指定適當的擺放位置,並設限以防止失控,持續減少家中的東西,同時建立制度以確保不故態復萌,有了這些技巧,我們便可以永遠征服雜物!
作者首先將東西定義,認清東西本質,把它分為三大類:有用的、美麗的、以及有感情的。凡是經常使用且真正能為生活加分的物品,都歡迎留在極簡主義者的家裡。請記住,唯有被使用,才稱得上有用,但是大部分的人都有一堆可能有用處,但其實根本派不上用場的東西,最明顯是重複的東西,例如塑膠保鮮盒、清潔劑、清洗毛巾、原子筆、保暖衣物和各類玩具等。
與有用的東西混雜在一起的,是一些不具實用功能,但供我們觀賞的,如懷舊傢俬、美麗花瓶上的明豔釉色。若該物品總是能令你會心一笑,或體會生命之美,那它就值得在你家擁有立足之地。
很多時家中也存有許多既不美又無用的東西,它們是代表某段回憶或情感眷戀,例如祖母的舊瓷器、婚紗、老朋友贈送的禮物,它們總令人想起別具意義的人、事、地,也是值得保留在家裡。但若你已覺得只是有義務或想證明某段經歷(曾到某地一遊),那你就該反省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往往會為了營造出某種形象而添購很多東西,例如花兩倍的錢來買名牌車,廣告也鼓勵大家用名牌衣服來定義自我。我們錯誤認為東西愈多愈快樂,最後剩下滿櫃子的過時衣物。事實上,高階相機不會把我們變成得獎攝影師,高端的電腦也不會把我們變成程式專家,然而,我們總是身不由己地想購買並擁有那些帶來希望的東西。因此,我們必須牢記著,回憶和夢想不是存在於物品中,而是存在於我們自身,我們擁有甚麼不代表我們是誰,東西少一點,壓力也少一點,試想像你把現有的東西掉了一半,房間立即會變得乾淨、明亮,你能真正體會極簡主義的喜悅。主動出擊就是最好防衛,特別是婉拒贈品、試用包,在購買東西之前停下來思考「為甚麼」,以「欣賞」取代「擁有」,這將會為你免除未來堆積如山的雜物,不要使用超過自己所需,知足常樂,而且減少消費不僅能拯救地球,我們的家也會保持乾淨、明亮且零雜物。
建立極簡主義者的心態後,作者再建議十個清除家中雜物並且保持整潔的必勝技巧,包括衡量每件物品存在的理由、分類、設限數量、一進一出和縮減等方法。開始的時候要慢慢來,一次只挑選一個小地方,如一個抽屜、一個櫃子,或一個房間。最主要的是,把選定區域裡所有東西拿出來,再把清除雜物想成是決定該留下甚麼,而不是要丟掉甚麼,把該區域一切清空,然後挑選自己真正喜愛且需要的東西,自家決定哪些物件能為生活加分,把東西分成三類:垃圾、寶貝和轉送,第一類要以大垃圾袋承載,第二和第三類就利用盒子或環保袋,多準備一個箱子來擺「暫時擱置」的東西,即承載難以取拾的東西,以便一鼓作氣作分類,之後再回頭作決定。如該些物品半年或一年之後,你還沒有打開箱子拿出來,就捐給自己喜愛的慈善機構。作者再三強調,沾上污漬的衣物、不能寫的筆,不值得修理的物品,雖已分類為「垃圾」,也「盡可能資源回收」,或放進「轉送」堆,至於「寶貝」物品,超過一年沒有使用的,如裝飾品和收藏品,很可能已不屬於這類,不再適合你,因為「有一天可能會需要」的念頭,只令你抓緊某件東西不放,如果你現在用不到,它在未來也多數用不著,就算需要,你也未必找得到,或不在適用狀態,所以最好是現在「轉送」別人使用,大方點吧!事實上,我們百分之八十的時間,只會用到百分之二十的東西,如牙刷、器皿和內衣褲,可把它擺放在伸手可及之處,如該物品一個星期用不到一次,它就屬於架子比較上面的部分,你便會感受到「淨空的平面空間」是多麼吸引,令家裡看起來更有條理,更易清理,我們能與家人共享歡樂的空間!
「心聆團隊」第五隊麥桂成供稿
● 只有中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