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聲

0 张相片

书名∶简朴生活的实践(The Joy of Less)


作者∶法兰辛・洁伊(Francine Jay);陈正芬译


出版∶如果出版;二〇一六年八月


如果作者说∶「东西愈少、人愈快乐。」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奇怪?因为每一天我们都接收到很多鼓励购物的信息,例如穿上这件衣服,你会更漂亮;拥有那部手机,你会更出众!


当你环视家中所有买来和受赠的东西,你是否感觉四处塞满杂物,不知用了多少钱来买东西?心灵也沦为物质的附庸,不再有时间和空间体验新事物。因此,作者建议我们采取「极简主义」的生活习惯,日常掌控自己拥有的东西,收复我们的空间,恢复家的功用和潜能。作者不是叫你买昂贵的容器或收纳组,然后把东西从这里搬到那里,而是教你打从一开始就减少你必须处理的东西,确保每件物品对这个家有正面贡献,指定适当的摆放位置,并设限以防止失控,持续减少家中的东西,同时建立制度以确保不故态复萌,有了这些技巧,我们便可以永远征服杂物!


作者首先将东西定义,认清东西本质,把它分为三大类:有用的、美丽的、以及有感情的。凡是经常使用且真正能为生活加分的物品,都欢迎留在极简主义者的家里。请记住,唯有被使用,才称得上有用,但是大部分的人都有一堆可能有用处,但其实根本派不上用场的东西,最明显是重复的东西,例如塑胶保鲜盒、清洁剂、清洗毛巾、原子笔、保暖衣物和各类玩具等。


与有用的东西混杂在一起的,是一些不具实用功能,但供我们观赏的,如怀旧家俬、美丽花瓶上的明艳釉色。若该物品总是能令你会心一笑,或体会生命之美,那它就值得在你家拥有立足之地。


很多时家中也存有许多既不美又无用的东西,它们是代表某段回忆或情感眷恋,例如祖母的旧瓷器、婚纱、老朋友赠送的礼物,它们总令人想起别具意义的人、事、地,也是值得保留在家里。但若你已觉得只是有义务或想证明某段经历(曾到某地一游),那你就该反省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会为了营造出某种形象而添购很多东西,例如花两倍的钱来买名牌车,广告也鼓励大家用名牌衣服来定义自我。我们错误认为东西愈多愈快乐,最后剩下满柜子的过时衣物。事实上,高阶相机不会把我们变成得奖摄影师,高端的电脑也不会把我们变成程式专家,然而,我们总是身不由己地想购买并拥有那些带来希望的东西。因此,我们必须牢记着,回忆和梦想不是存在于物品中,而是存在于我们自身,我们拥有甚么不代表我们是谁,东西少一点,压力也少一点,试想像你把现有的东西掉了一半,房间立即会变得干净、明亮,你能真正体会极简主义的喜悦。主动出击就是最好防卫,特别是婉拒赠品、试用包,在购买东西之前停下来思考「为甚么」,以「欣赏」取代「拥有」,这将会为你免除未来堆积如山的杂物,不要使用超过自己所需,知足常乐,而且减少消费不仅能拯救地球,我们的家也会保持干净、明亮且零杂物。


建立极简主义者的心态后,作者再建议十个清除家中杂物并且保持整洁的必胜技巧,包括衡量每件物品存在的理由、分类、设限数量、一进一出和缩减等方法。开始的时候要慢慢来,一次只挑选一个小地方,如一个抽屉、一个柜子,或一个房间。最主要的是,把选定区域里所有东西拿出来,再把清除杂物想成是决定该留下甚么,而不是要丢掉甚么,把该区域一切清空,然后挑选自己真正喜爱且需要的东西,自家决定哪些物件能为生活加分,把东西分成三类:垃圾、宝贝和转送,第一类要以大垃圾袋承载,第二和第三类就利用盒子或环保袋,多准备一个箱子来摆「暂时搁置」的东西,即承载难以取拾的东西,以便一鼓作气作分类,之后再回头作决定。如该些物品半年或一年之后,你还没有打开箱子拿出来,就捐给自己喜爱的慈善机构。作者再三强调,沾上污渍的衣物、不能写的笔,不值得修理的物品,虽已分类为「垃圾」,也「尽可能资源回收」,或放进「转送」堆,至于「宝贝」物品,超过一年没有使用的,如装饰品和收藏品,很可能已不属于这类,不再适合你,因为「有一天可能会需要」的念头,只令你抓紧某件东西不放,如果你现在用不到,它在未来也多数用不着,就算需要,你也未必找得到,或不在适用状态,所以最好是现在「转送」别人使用,大方点吧!事实上,我们百分之八十的时间,只会用到百分之二十的东西,如牙刷、器皿和内衣裤,可把它摆放在伸手可及之处,如该物品一个星期用不到一次,它就属于架子比较上面的部分,你便会感受到「净空的平面空间」是多么吸引,令家里看起来更有条理,更易清理,我们能与家人共享欢乐的空间!


「心聆团队」第五队麦桂成供稿


● 只有中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