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趨勢
近年來,電話騙案層出不窮,騙徒利用各種手法欺騙受害人,目的是騙取財產與個人資料。無論是人工智能(AI)騙局、假冒香港或內地官員、假冒客戶服務人員,還是其他形式的詐騙,手法日益翻新,令市民防不勝防。本文將整合各種常見電話騙案類型,並提供防範建議,提醒公眾提高警覺,防止受騙。
騙案種類
1. AI(人工智能)騙案
隨著AI技術的進步,騙徒運用語音克隆、深偽技術(Deepfake)及聊天機器人來欺騙受害者。例如:
- AI語音模仿(克隆):騙徒透過錄音樣本模仿受害者親友或上司的聲音,要求轉帳或提供機密資料。
- Deepfake影片詐騙:利用AI合成技術偽造名人、企業領袖的影像,發布虛假資訊,誘導投資或行騙。
- 精準網絡釣魚:AI生成極具說服力的郵件或訊息,使受害人點擊惡意連結或洩露敏感資料。
- 多重核實對方身份,不輕信語音或影片訊息。
- 在視像通話中要求對方做即時動作,如抬頭、點頭,以辨識是否為Deepfake。
- 遇有疑問,可致電防騙易熱線 18222 查證。
2. 假冒香港官員電話騙案
騙徒冒充香港警察、入境處、海關、法院或廉政公署(ICAC)人員,以「涉及案件」、「身份異常」或「財產問題」為由,恐嚇受害人提供個人資料或轉帳金錢。
常見手法:
- 自動語音或真人來電:聲稱受害人身份證被盜用或涉及刑事案件,要求配合調查。
- 偽造來電顯示:來電號碼顯示為政府機構,提高可信度。
- 施加心理壓力:以拘捕、凍結銀行戶口等恐嚇手法迫使受害人服從。
- 要求個人資料或銀行信息:騙徒索取身份證號碼、銀行帳戶、信用卡資料,甚至遠端遙控手機。
- 要求轉帳「保證金」:聲稱需支付費用證明清白,實際上是騙取財產。
- 政府部門不會要求市民提供銀行資料或密碼。
- 遇可疑來電,直接聯絡相關政府機構查證。
- 保持冷靜,勿輕信來歷不明的指示。
- 如懷疑受騙,可致電 18222 或 999 報警。
WhatsApp騙案的運作方式
1. 冒充親友借錢
騙徒透過盜取或偽造親友的WhatsApp帳戶,以「換了新號碼」為由聯絡受害者,然後要求金錢援助。受害者因信任對方,往往直接轉帳,導致財務損失。
- 如收到親友借錢訊息,應先透過電話或其他方式核實對方身份。
- 不要輕易轉帳,特別是對於新號碼聯絡的人。
2. 盜取WhatsApp帳戶
騙徒會透過釣魚短訊或假冒官方通知,要求受害者輸入WhatsApp驗證碼,從而盜取帳戶。成功登入後,騙徒便能假冒受害者向其聯絡人行騙。
- 啟用雙重驗證(2FA),防止帳戶被盜用。
- 絕不向任何人提供WhatsApp驗證碼,包括自稱是官方客服的人。
3. 假招聘詐騙
騙徒會聯絡受害者,聲稱提供高薪兼職,如「簡單點讚工作」或「每天幾百元獎勵」,並要求支付「保證金」或「手續費」。一旦付款,騙徒便消失無蹤。
- 真正的招聘公司不會要求求職者先付款。
- 可在網上搜尋該公司資料,確認是否為合法機構。
4. 網購詐騙
騙徒透過WhatsApp銷售商品(如名牌手袋、電子產品、戲票等),以低價吸引受害者。付款後,受害者可能收不到貨品,或收到假貨。
- 不要輕信過於便宜的商品。
- 應使用安全支付方式,如信用卡,而非直接銀行轉帳。
5. 假冒銀行或政府機構
騙徒會假冒銀行或政府機構(如入境處、警務處等),通知受害者其銀行帳戶或身份證明涉及案件,要求提供個人資料或轉帳「保證金」行騙。
- 政府部門或銀行不會透過WhatsApp要求提供個人資料或轉帳。
- 如接獲可疑訊息,可直接聯絡該機構的官方電話查詢。
保險短訊騙案
隨著手機短訊成為保險公司與客戶聯繫的主要方式之一,詐騙集團亦開始利用這一點,假冒保險公司發送詐騙短訊,以騙取受害者的個人資料、銀行帳戶資訊,甚至直接詐騙金錢。
1. 假冒保險公司客服,要求提供個人資料
騙徒假冒保險公司客服,聲稱受害者的保單有異常或需要更新,要求點擊短訊連結或致電指定電話號碼,從而盜取個人資料。
- 保險公司不會透過短訊要求提供敏感個人資料。
- 可直接登錄保險公司官方網站查詢帳戶狀況。
2. 假冒保險代理,聲稱有額外回贈或保費優惠
騙徒假冒保險代理,聲稱受害者符合特定條件,可獲回贈,並要求提供銀行帳戶或支付手續費。
- 保險公司不會透過短訊提供額外回贈。
- 可直接聯絡保險公司官方客服確認優惠真偽。
3. 假冒金融監管機構,恐嚇受害者需繳費或提供資料
騙徒冒充金融監管機構,聲稱受害者的保單涉及法律問題,需繳費或提供個人資料,否則將面臨罰款。
- 政府監管機構不會透過短訊聯絡個人或要求支付費用。
- 若有疑問,應直接聯絡官方客服確認。
防範電話詐騙總結
- 啟用雙重驗證(2FA):設定6位數密碼,有效防止帳戶被盜用。
- 不點擊來歷不明的連結:謹慎對待所有不明短訊和連結。
- 核實親友身份:收到親友借錢訊息,應致電確認對方身份。
- 不隨意提供個人資料:任何要求提供驗證碼、身份證號碼、信用卡資料的訊息應提高警覺。
- 舉報詐騙短訊:發現可疑短訊,可向警方或電訊商舉報,以幫助當局打擊詐騙活動。
常見問題 FAQ
A: 可透過以下方法辨識:
- 政府機構不會透過電話要求提供銀行資料或密碼
- 來電顯示可能被偽造,應直接致電機構官方熱線查證
- 注意對方是否使用恐嚇語氣要求立即轉帳或提供個人資料
A: 建議採取以下行動:
- 透過其他管道(如致電原號碼)確認對方身份
- 切勿直接轉帳,要求對方提供身份證明文件
- 立即向WhatsApp舉報並封鎖該帳號
A: 可採取以下防範措施:
- 要求對方即時做出特定動作(如揮手、轉頭)驗證真人
- 使用暗語約定機制確認親友身份
- 立即掛斷並透過正規管道聯繫聲稱的當事人
A: 香港市民可透過以下途徑:
- 致電警方防騙易熱線 18222
- 使用「防騙視伏器」輸入可疑來電/網址查證
- 透過電訊商攔截功能封鎖可疑號碼
A: 應遵循三大原則:
- 主動回撥銀行卡背面官方電話確認
- 拒絕透露一次性密碼(OTP)或網銀登入資料
- 要求對方提供可驗證的個案編號,再透過官方管道查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