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職員來電?辨識詐騙 保障資料安全

假冒銀行職員電話詐騙示意圖

詐騙趨勢

假冒銀行職員的電話騙案是一種常見的金融詐騙手法,騙徒通常會冒充銀行客服或經理,以「帳戶異常」、「未授權交易」、「信用卡問題」或「高回報投資機會」等為藉口,誘騙受害人提供銀行資料或直接轉帳。由於銀行職員通常被視為權威和可信賴的對象,這類騙局容易讓人放下戒心,從而落入騙徒陷阱。

《警聲百二秒II》截圖。
《警聲百二秒II》截圖。

假冒銀行職員電話騙案常見手法

  1. 偽裝官方來電

    騙徒利用「來電顯示偽造技術」,使來電號碼看起來像銀行官方電話,例如「+852 2233 XXXX」,增加可信度。有時騙徒會透過短訊或電郵,假冒銀行發送「驗證提醒」或「異常交易通知」,誘使受害人回電。

  2. 聲稱帳戶有異常交易或被盜用

    騙徒會告知受害人其銀行帳戶或信用卡出現「可疑交易」,要求立即提供個人資料,例如身份證號碼、銀行戶口、信用卡號碼或一次性驗證碼(OTP)。可能進一步要求受害人登入假冒的銀行網站輸入密碼,以竊取登入資訊。

  3. 誘騙受害人轉帳至「安全帳戶」

    騙徒可能聲稱受害人的銀行帳戶「被黑客入侵」或「涉及洗黑錢調查」,需要將資金轉到所謂的「安全帳戶」以保護財產。這類騙局通常會施加心理壓力,例如警告「如果不立即處理,帳戶將被凍結或資金會被沒收」,令受害人驚慌失措,盲目跟從指示。

  4. 假冒銀行投資專員,推銷高回報投資

    騙徒假裝是銀行的財務顧問或投資專員,推薦「內部投資機會」或「獨家高息存款計劃」,誘騙受害人存款或投資。當然這些「投資計劃」通常都是偽造的,一旦受害人存款,騙徒便會消失。

重溫:《警聲百二秒II》第32集 - 詐騙兇鈴

《警聲百二秒II》截圖。
《警聲百二秒II》截圖。
內容簡介

在無綫電視與香港警務處公共關係部聯合製作的節目《警聲百二秒II》第32集中,TVB藝人曾展望(GM)及何沛珈(Roxanne)以情景演繹了假冒客戶服務人員及假冒銀行職員電話騙案手法。劇情描述陳小明(曾展望飾)某日接到一通來至「尋寶網購平台」的假冒客戶服務人員(何沛珈飾)來電,致電原因是為了確認對方登記的「10年貴賓尊貴會籍」,聲稱每年會費$1,000元,即總數$10,000元的會費將在陳小明已登記的銀行帳戶裡扣款,扣款也已經在進行中。

陳小明聽後驚慌的表示自己從未申請過相關會籍,欲取消相關的扣款。客服人員指根據條款細則,就算取消了申請仍然要繳交會費,唯一的退款的手段是「交由銀行處理」,隨即將電話轉給了另一位的假冒銀行職員跟進個案。假冒銀行職員向陳小明訛稱欲取消申請,需要「驗證你是不是帳戶持有人」,首先在指定平台上開設虛擬帳戶,並把所有錢轉帳過去,如不轉帳,其會籍申請就不能夠取消。

警方提醒民眾,騙徒很多時候會冒認為保險、購物平台或支付平台的客戶服務人員及銀行職員,聲稱即將向受害人收取費用,當受害人誤信而要求退款時,騙徒就會用不同的理由,要受害人轉帳到不同的帳戶,款項一經轉走就再也追不回來。

YouTube Cover

注意事項

  1. 保持冷靜,不輕信來電

    銀行職員不會主動致電要求客戶提供銀行資料、密碼或轉帳。遇到可疑來電,應掛斷電話,獨立查證。

  2. 直接聯絡銀行

    如接獲自稱銀行來電,應自行致電銀行官方熱線(可從銀行官網或銀行卡查詢),而不是回撥騙徒提供的號碼。

  3. 不透露敏感資訊

    切勿在電話中提供身份證號碼、信用卡資料、密碼或一次性驗證碼(OTP)。銀行不會要求客戶透過電話驗證這些資訊。

  4. 不點擊來歷不明的連結

    若收到可疑短訊或電郵,切勿點擊內含的連結或附件,以免進入假冒銀行網站。

  5. 報警求助

    如懷疑受騙,應立即撥打 18222(防騙易熱線) 或 999 向警方報案。

常見問題 FAQ

Q: 如何辨識假冒銀行職員的詐騙電話?

A: 銀行不會主動要求客戶提供密碼或OTP,若來電涉及要求轉帳或驗證敏感資料,應立即掛斷並致電官方熱線查證。

Q: 接到可疑電話該如何處理?

A: 保持冷靜,勿提供任何資料,掛斷後自行聯繫銀行或撥打防騙易熱線18222求助。

Q: 轉帳至「安全帳戶」是否合法?

A: 銀行或警方絕不會要求市民轉帳至私人帳戶,此為常見詐騙手法,請立即報警。

Q: 若已透露銀行資料該怎麼辦?

A: 立即聯繫銀行凍結帳戶,並向警方報案,同時更改所有相關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