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景陶瞭望站(碉堡)模型
特色展品
展品簡介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內地政局不穩,大量內地居民湧到香港。擁有槍械的不法之徒乘機竄入,令香港邊境村落常遭洗劫。時任警務處處長麥景陶(Duncan William MacIntosh)下令加強邊境防衛。
警隊在1949至1953年間沿深圳河興建了七座混凝土警察瞭望站,外形如碉堡,位於新界北部邊界的伯公坳(沙頭角)、礦山(蓮麻坑)、白虎山(香園圍)、瓦窰(打鼓嶺)、南坑(文錦渡)、馬草壟(落馬洲)和白鶴洲(米埔)等山嶺要地。瞭望站初期為了防止劫匪越境南下竄擾香港,後來主要用於監視走私、偷渡等非法活動。
七座瞭望站設計相似,外牆綠色,有如軍事建築,因外型獨特而有「麥景陶大教堂」之稱。碉堡面向深圳河,四面由鐵絲網包圍,中央部分兩層高,呈八邊形或圓形,用作控制室,兩側單層。
瞭望站加強了香港邊境防衛,有效阻截偷渡,打擊走私。駐守警員要徒步登山到瞭望站,而山上沒有自來水,需由運水車供水,用電則只能靠小型發電機。瞭望站下層有廚房、浴室、洗手間和雙層床,工作環境十分簡樸。
至90年代,警員駐守瞭望站的輪值時間由每次48小時,減至24小時。如今,邊境利用高科技儀器監察,加上偷渡減少,瞭望站已無警員駐守。
七個瞭望站本來在邊境禁區內,由於禁區範圍近年大幅縮減,它們現在都不再位於禁區。2009年12月18日,七座瞭望站被評定為二級歷史建築。